地礦新聞
弘揚“三線精神” 當好主力軍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的大會上指出:“一切向前看,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笨v觀中國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三線建設正是這部畫卷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三線建設以無數人的奉獻和犧牲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譜寫了最壯麗輝煌的史詩,人民不該忘記!共和國不該忘記!
眾所周知,三線建設是指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了備戰需要,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作出的建設“大三線”的決策部署。簡而言之就是指自1964年至1980年在我國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的基本設施建設。中央號令一出,幾十萬大軍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報效祖國的備戰行列中,一場上千萬人參與、四百萬人遷徙,以舉國之力在數百萬平方公里偏遠貧困地區開展基本建設的運動得以實施,徹底扭轉了我國不合理的工業布局,填補了工業項目的空白。在建設過程中,面對自然條件惡劣和困難重重的礦區形勢,三線建設者們創造了“艱苦創業、勇于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三線精神”。和改革開放后優秀人才浩浩蕩蕩流向沿海地區和發達城市甚至海外截然不同的是,在那個火紅的年代,400萬工人、干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上千萬的青年學生,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打起背包,離鄉背井,拋家別親,跋山涉水,來到祖國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風餐露宿,忍饑挨餓,歷經艱辛,窮盡智慧,用血汗和生命,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建設運動,奏響了氣壯山河的英雄交響曲,譜寫了一部可歌可泣、感天動地、壯麗輝煌的史詩!2018年,中宣部發文將“三線精神”與“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洪救災精神等一起,列為新時代大力弘揚的民族精神、奮斗精神。作為新時代的共產黨員,必然要堅守初心、牢記使命,讓“三線精神”持續傳承弘揚。
五十載風雨兼程,半世紀春華秋實。
今天我們繼承和弘揚“三線精神”,就是要弘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愛國主義精神。艱苦奮斗一直以來都是地勘職工的光榮本色,為了尋找礦產資源,他們發揚吃苦耐勞,勇創一流的拼搏精神,靠著艱苦奮斗優良傳統,以頑強的毅力、樸實的作風,征服了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取得一個又一個豐碩成果,打造成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的地質找礦隊伍。三線建設是為保衛民族獨立、國家安全而實施,愛國主義是“三線精神”的核心。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際局勢復雜多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任重而道遠。面對新挑戰新使命,更加需要一種能吃苦、敢吃苦的精神,需要一種無私奉獻、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干勁。
今天我們繼承和弘揚“三線精神”,就是要堅定信心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前行。堅持不懈把改革創新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樹立創新發展理念,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坝掠趧撔隆笔恰叭€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發展的原動力,特別是近幾年,學校切實轉變觀念,破舊出新,以理念擴業務,以服務換市場,以質量謀效益,在危機中升級,在困難中發展。圍繞學校人才引進、培養、使用等方面加強創新,改善人才隊伍結構,拓寬人才成長渠道。改革創新是唯一出路,我們制定出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措施,深入解決“怎么干”這個問題,既要堅守主陣地,也要開辟新戰場。
今天我們繼承和弘揚“三線精神”,不僅要提倡、弘揚它所代表的敬業、擔當和使命,也要體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撫今追昔,意在登高望遠;知往鑒今,志在開辟未來。往昔崢嶸歲月不可忘,在“三線精神”的持續激勵下,我們要不斷匯聚新動力、爭創新優勢、邁上新臺階,譜寫學校發展更加壯麗的篇章!新時期的“三線精神”與以往的“三線精神”一脈相承,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一脈相承、內涵一致,在新的歷史時期,繼承和弘揚“三線精神”及“三光榮”精神,必定為學校進一步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