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礦新聞
西安地勘院牢記“國之大者”攻堅克難圓滿達成“一礦一策”找礦目標
西安地勘院作為鎮安西部鎢礦會戰區的主體勘查單位,通過數十年的勘查實踐,緊密結合區內成礦事實,對控礦因素、找礦標志及礦床成因形成了全新認識。這一認識在該院承擔的“陜西省寧陜縣向坪-巖灣一帶鎢鉬多金屬礦預查”、“陜西省寧陜縣黃金鄉一帶金多金屬礦預查”及“陜西省寧陜縣梅子溝一帶鎢多金屬礦普查”項目中得到驗證,這些項目不僅在上階段野外驗收中獲評“優秀級”,還于2024年底成功續作,總經費達3000余萬元。今年初,這三個項目被陜西省自然資源廳列為“一礦一策”重點項目,標志著西安地勘院承擔起“十四五”規劃中鎢礦找礦突破的使命。
立足鎮安西部:實現鎢礦勘查新突破
陜西省鎮安西部鎢礦會戰區地處秦嶺造山帶南緣,地質構造復雜,巖漿活動頻繁,富含金、鎢、鉬、鉛鋅等多金屬礦床。西安地勘院基于對鎢礦地質特征和成礦規律的研究,以及向坪、黃金鄉、梅子溝鎢礦勘查項目的實踐經驗,構建了一套涵蓋選區評價、異常定位、工程驗證、模型構建等環節的勘查技術方法體系。同時,運用巖漿成礦系統理論,綜合礦物學、礦床地球化學等多學科,深入分析礦石特征,總結成礦規律與控礦因素,并針對不同礦床類型建立了專屬的鎢礦(找礦)成礦模型。
超前謀劃:實現科學布局新優化
項目啟動之初,西安地勘院高度重視,迅速組建專項領導小組及陜南基金項目指揮部,抽調精干力量,投入120余人、14臺鉆機。項目實施期間,各級領導多次奔赴現場檢查督導,靠前指揮,及時疏通堵點、攻克難點,形成常態化現場督查機制。部門負責人常駐一線,嚴格把控施工過程,確保項目高效推進。
科學攻堅:實現破解難題新成效
面對工期壓縮一半、15990米鉆探工作量的艱巨挑戰,項目部果斷啟動“倒排工期+日報督導”機制與“白加黑”模式:14臺鉆機晝夜作業,技術人員一線堅守;白天安全巡檢鉆機運行,盯守見礦孔,進行鉆孔巖心編錄和化學樣采集。夜間進行鎢礦燈掃面,綜合整理原始資料、分析數據,規劃次日部署。
針對普查報告提交節點壓力,項目部立下“編錄即采樣送樣”軍令狀,啟用“部門-領導小組”雙級協調機制保障分析進度,提前啟動并動態更新報告編寫。
全體成員抗壓奮戰,僅在100天內,完成52個鉆孔、17000余米進尺,并同步完成滿足資源量估算的槽探和淺鉆工程。這一速度刷新了西安地勘院金屬礦產項目鉆探總進尺的歷史速度,超越了西安地勘院在陜南地區以往全年鉆探總量且質量全優(巖心采取率超80%,含礦層超85%,完成槽探1020立方米,淺鉆689.7米,提交鎢推斷資源量6.41萬噸),圓滿達成目標。
理念:實現創新實施新路徑
西安地勘院項目部積極響應“降本增效”理念,不斷探索創新,有效壓縮了傳統工作時間,顯著提升了工作效率。項目部研究出新的制圖方法,一鍵生成所需數據,大幅縮短了綜合資料整理周期;自制大功率白鎢礦燈,提高了巖心掃描效率,縮短了鉆孔編錄時間;首次引入無人機協助設備搬遷,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提升了安全保障,有效縮短了搬遷耗時,推動了鉆探施工進度。
同時,項目部將地質工作與鄉村振興戰略緊密結合,在項目駐地積極聘用當地村民參與輔助工作,為群眾提供就業機會,增加收入,贏得了當地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綠色勘查:實現生態資源新平衡
西安地勘院在項目實施中積極踐行綠色勘查理念。在勘探方法上,采用“以鉆代槽”技術,有效規避了地表植被的大面積破壞與土壤過度擾動。在鉆探布局上,推行“一基多孔”技術,精準控制礦體的同時,減少了鉆探機臺的數量及施工場地占用,優化了土地使用并降低了生態干擾。在設備運輸環節,創新使用的無人機搬家技術,降低了傳統修路對地貌的破壞。勘查施工收尾階段,更是嚴格落實綠色勘查要求,對受擾動區域實施復土復綠,確保生態有效修復。
黨建引領:實現紅色動能新發揮
集團公司領導親臨項目一線,指導參與三個項目臨時黨支部成立。臨時黨支部將黨建融入項目管理全流程,強化質量管控。面對地形切割大的惡劣環境,項目團隊不畏艱險,徒手攀爬克服交通不便,身兼數職解決搬運、財務、后勤等問題。盡管平均年齡36歲,但團隊目標明確,在攻堅期內無休無怨。黨員帶頭,全體成員以高度的敬業精神和責任感全身心投入,確保項目如期高質量完成,展現了卓越的職業素養與擔當。
今后,西安地勘院將繼續秉持“地質報國”初心,錨定“攻深找盲”戰略方向,持續探索找礦新理論,拓展找礦新領域,積極投身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為保障國家戰略資源安全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堅實保障。